■王愛靜
在浙江諸暨的農光互補基地,光伏板與中藥材和諧共生,共享自然饋贈;臨安的山核桃林下,黃精種植蓬勃發展,實現“一畝地長出兩畝金”的喜人成果;龍游的農家小院里,循環水養殖技術大顯身手,讓草魚身價倍增。這些生動鮮活的場景,是金融活水潤澤浙江鄉村,催生出的農業新畫卷。
然而,在這如火如荼的發展背后,一個關鍵問題亟待解答:當金融持續賦能農業多元發展時,如何構建起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讓這股發展活力得以長久延續?
一方面,精準識別與特色支持至關重要。農業創新項目往往包含著新概念、新技術,其中也不乏“重概念輕運營”的項目。對此,金融機構除開展常規盡職調查外,還可借助外部專家或委托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進行全方位評估,精準掌握項目真實情況。鑒于農業創新項目周期長、投入大的特性,在設計金融產品與服務時,金融機構必須充分考量這些因素,提供契合項目需求的特色化金融支持。例如,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金融機構應開辟貸款綠色通道,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發揮農業產業化基金等的引導撬動作用,為農業領域國家實驗室等平臺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金融支撐。
另一方面,有效管理風險是保障金融支持可持續性的關鍵。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市場波動、技術迭代等多種因素影響,創新項目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較高。金融機構需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綜合運用保險、期貨、期權等多種金融工具,為農業創新項目構建起全面的風險防護網。針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高風險特性,統籌運用股權、債券等手段,提供覆蓋農業科技創新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同時,金融機構應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借助政府的風險補償機制、貼息政策等降低信貸風險,探索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增強農業創新主體的信心與積極性。此外,還應積極推動農業創新成果落地轉化。金融機構可借助自身信息網絡資源,通過組織項目對接活動、提供品牌建設支持、資助市場推廣等方式,助力農業創新主體精準把握市場機遇,拓寬銷售渠道,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深入推進,金融助力農業多元發展的舞臺愈發廣闊。金融機構需兼具開拓者的果敢勇氣與守護者的長遠眼光,為農業創新打造全方位、強有力的金融支持體系,推動農業多元發展行穩致遠。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