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美麗
做好科技金融,是實現科技強國和金融強國建設的迫切需要。
近日,以“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的2024中國科技金融大會暨中國科技金融大講堂(第1期)在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北京金融科技中心開幕。大會旨在搭建一個開放多元的交流與協作平臺,展示我國科技金融發展新成果新產品新服務,積極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新路徑新模式,為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實現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多措并舉
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
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多措并舉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副司長余劍介紹,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了金融支撐。一是初步建成科技金融“四梁八柱”體系,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豐富金融支持工具,完善市場配套機制,推動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生動實踐。二是創設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如設立創新創業專項金融債券、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三是加強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服務科技創新的專營組織架構、專門風控制度、專業產品體系、專項考核機制。四是穩步推進重點地區科技金融發展,如在濟南、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興、北京等7地設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對13個科技要素密集地區分行和科技部門加強工作指導。五是優化科技型企業跨境融資環境,國家外匯局持續推進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匯管理試點,完善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政策,優化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政策,提升科技型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度。
北京銀行公司業務總監、公司銀行部總經理房旭介紹,北京銀行堅持戰略引領,堅定打造“專精特新第一行”,發布科技金融五年發展規劃,實施六大強化工程,致力于打造“最懂科技企業的銀行”。
“在組織結構上,我行形成總行、分行、特色支行以及北京、上海、深圳、南京4地小巨人創客中心等多層次、多區域布局的科技金融格局,打造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構建專精特新企業‘人—家—企’一體化服務模式;同時不斷拓展科創服務生態圈,‘撮合贏’平臺為廣大中小企業搭建起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融通橋梁,陪伴企業從小到大、由大變強,并做好產業撮合對接,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協同創新。”房旭說。
恒豐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房毅介紹,恒豐銀行圍繞重點領域積極探索、創新產品、充分賦能,實現科技型企業貸款及客戶規模增長近30%。同時,發布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打造覆蓋25個重點地市的科技金融專營團隊,設立5家科技特色專營支行,實現自上而下的政策傳導和自下而上的模式創新。提供“貸、債、股、租、顧、保”多元化接力式的全周期金融綜合服務,針對大中型科技企業,加強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融資+融智”發行科創票據同比增長7%;針對小微型科技企業,創新推出“恒惠·科創貸”“恒業·科創貸”等專屬信貸產品。
“我行還根據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特征,形成科技創新能力在金融領域的量化手段,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決策模型與經驗審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在客戶準入、授權管理等方面實施差異化政策,更加精準高效地適配企業需求,不斷提升科技金融供給質效。”房毅表示。
構建更加完善的
科技金融生態體系
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持續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強度和水平進行了分享。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建議,廣泛運用企業財務報告和可持續發展(ESG)報告,科學評價、評估決策投資項目,提高投資的成功率,同時又規避風險,金融機構可以借此提升自身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提升科技金融的效能。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認為,科技金融能夠有效地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科技創新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科技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通過為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能夠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從而推動產業升級,提高整個經濟體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李東榮稱,當前,我國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持續完善,政策工具更加完備,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支持力度明顯提升,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模式更加豐富,但科技金融進一步發展仍面臨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難以客觀準確評價科創項目、風險評估與管理難度大、科技金融生態協同不足等挑戰。因此,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需要各參與方一起為科創企業提供以金融服務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構建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
為此,李東榮建議,生態體系構建過程中,要解決數據要素如何高效流動的難題,發揮數據要素對科技金融的支撐作用,讓數據去解決科技金融中價值發現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要開放金融場景,用科技來賦能和反哺金融,金融行業在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科技創新的同時,也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運用新技術,發揮自身與各行業廣泛鏈接的作用,進而促進新質生產力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幫助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原中國保監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周延禮認為,金融數字化重塑了金融產品形態和金融服務方式,實現了數字金融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質效,數字金融在服務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地位得到進一步彰顯。
周延禮建議,包括保險業在內的數字金融,一要加大數智技術的研發力度,推動數據驅動金融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二要加快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智能化的協同。三要加快保險智能化轉型,以數據技術挖掘存量的保險數據。
北京金融街研究院理事長兼執行院長于合軍表示,科技與金融天然相吸相依,在重點區域積極培育和發展建設科技金融生態圈,促進產業更大范圍、更多機會關聯,做大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十分重要。
于合軍介紹,目前,金融街正努力打造資產管理高地、金融科技高地,加快形成科技金融生態圈,這將吸引大量的金融資本,與前沿科技資源在此匯集,以金融驅動科技、以科技賦能金融,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與升級,形成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協作的乘數效應、放大效應,推動新質生產力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蓬勃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與持久活力。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全球貿易與產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何平建議,未來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從科技創新鏈條而言,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間試驗以及商品化和產業化要提供不同的、豐富的服務;從橫向的金融領域來講,要積極發展銀行主導的創新支持體系,資本市場主導的創新支持體系和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