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王愛靜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數字化賦能的智慧農業已深入走進社會公眾視野,也成為當下金融發力農業領域一個重要方向。對于銀行機構來說,該如何把握這一機遇,不斷優化金融服務,為我國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持續賦能,成為行業重要課題之一。
帶著這些問題,《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近日與浙江海寧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葉冬飛進行了訪談。
記者:近年來,貴行在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葉冬飛:海寧農商銀行深入探索共建數字化農業平臺、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不斷提升智慧農業的專業服務能力和創新引領能力,助力鄉村振興。
首先,聚焦集中化、全周期的農業金融需求。我行推動實施“黨建引領·金融惠農”,配套“金融村官”服務機制,組建200多名“黨建共建·共富專員”隊伍,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專業化金融知識與方案。同時,強化農戶家庭信息數字化建檔,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級,推廣農戶小額普惠貸款,擴大普惠授信面,加快推進智慧農業項目建設。截至今年6月末,全轄農戶普惠貸款授信覆蓋率99.5%,支持農戶2.01萬戶、62.66億元。
在加強政銀合作方面,我行依托黨建聯建等合作共建機制,參與海寧市540個黨建聯建;圍繞果蔬種植、農村電商等版塊,與市農業農村局深化政銀合作,對涉及農業“雙強行動”的企業、農業行業龍頭企業、“農創客”實施名單管理,逐一落實對接,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其次,聚焦智能化、數據化場景金融需求。我行將浙江農商聯合銀行開發的數字網格管理系統和移動展業平臺相結合,探索上門開卡、移動辦貸等金融服務于一體,實現金融服務“零次跑”;大力推廣“豐收互聯”“豐收企業管家”等線上申貸,推廣“浙里貸”線上信用貸款,讓農戶及農業企業享受全流程線上放貸服務。除此之外,我行打造特色支農產品體系,創新農村產權和省農擔等擔保方式,解決農業經營主體抵押難、擔保難問題;針對性推出碳排放權、排污權等質押貸款,推出“農合通貸”等拳頭產品,助力農業的數字化建設。截至今年6月末,我行為162戶客戶發放省農擔貸款1.06億元。
再次,我行聚焦一體化、定制化供應鏈金融需求,與市農業農村局深化合作,運用“浙農經管”平臺,解決村級財務難題,融入鄉村治理;通過豐收互聯APP幫助轄內農業企業銷售蔬果,拓展銷售渠道,幫助當地供銷社銷售山海協作農產品。同時,為發揮數字治理效能,我行建立“銀行—企業—農戶”三級聯動模式,依托豐收互聯平臺與外部數據系統支撐,打破信息壁壘,聚焦智慧農企建設、投入、銷售等環節,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提高生產效能。
記者:賦能智慧農業對銀行的科技水平、數字化轉型能力均提出更高要求。在您看來,金融支持智慧農業發展還有哪些堵點亟需解決?
葉冬飛:一方面,智慧農業產業鏈作為一個整體,其數字化水平還不高,金融服務介入難。目前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主要集中在部分環節,產業鏈整體數字化水平偏低,成為制約相關金融創新的重要原因,加之智慧農業項目經濟效益周期較長,金融機構承擔風險較大。
另一方面,智慧農業產業鏈數據整合、共享與應用不充分,金融服務創新難。其產業運行涉及的生產、流通、交易等數據,往往歸屬于不同主體,導致數據標準化程度低且難以共享,金融機構獲取相關數據渠道不暢通,數據權屬界定不清晰,成為影響金融創新的堵點。
此外,智慧農業創新以試點為主,金融服務復制推廣難。不同智慧農業項目創新的個性元素較多,提煉出可共享復制的金融共性模式相對較少,金融產品服務的可借鑒性、可復制性還面臨較多制約因素。
記者:下一步,貴行如何以數字金融、科技金融更好賦能智慧農業發展?
葉冬飛:及時響應、極速服務。我行將積極對接政府類農業信息共享平臺,主動與“雙強”等名單庫內企業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一企一策”制定對應的金融支持方案。同時,不斷完善智慧農業信息收集、錄入,實現信息有效共享。
創新產品、惠企利民。我行將聚焦智慧農業各個環節的特點及需求,創新擔保方式,構建全生命周期產品體系,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強化團隊、傾力服務。根據智慧農業發展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我行將加大對專業服務人員的培養與培訓,完善金融服務隊伍培養、考核實施推進、信貸風險防控等各項工作。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