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金網北京訊(農村金融時報 記者田耿文)5月24日,由中國村鎮銀行發展論壇組委會和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縣鎮金融發展論壇暨農村金融科技峰會”在京召開。
來自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領導和專家,農村金融機構的參會代表共同探討如何落實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科技助力農村金融發展大計。
針對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曉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普惠金融既不是特惠金融,又不是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傳統意義上的商業金融。保本微利、可持續發展的普惠金融之路,實際上是既不主張補貼式的政策性、扶持性的金融,也不主張商業利潤最大化的金融,而是要兼顧金融供求雙方的利益平衡,供給方要兼顧自身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
在杜曉山看來,推動商業銀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關鍵是政府監管部門要解決指揮棒和風向標問題,調整考核指標體系、檢測、評價和獎懲機制。同時,農村中小銀行要堅守定位,強化治理,綜合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一是堅持正確的改革發展方向,堅守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市場定位。原則上機構不出縣(區)、業務不跨縣(區)。應專注服務本地,下沉服務重心,當年新增可貸資金應主要用于當地。將業務重心回歸信貸主業,投向“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貸款在貸款總量中占主要份額。
二是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內部機制。優化符合支農支小定位的股權基礎,積極引進認同戰略定位的優質法人入股。完善金融服務導向的公司治理機制,將支農支小考核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履職評價的重要內容。鼓勵加大對農村和偏遠地區網點的績效傾斜力度。轄內農村商業銀行支農支小政策落實情況、具體效果以及省聯社采取的相應措施,應作為監管部門對省聯社履職評價的重要內容,并賦予足夠權重。
三是圍繞“三農”和小微企業金融需求特點,提升金融服務匹配度和有效性。確保“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占各項貸款比例穩中有升。客觀對待“三農”和小微企業出現的暫時性還款困難,對經營前景較好的不盲目抽貸、斷貸。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改進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切實增強主動上門服務意識,積極設計和推介適宜的產品和服務。加強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應用,探索開展與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應在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盡可能為“三農”和小微企業減費讓利。降低貸款周轉成本,規范貸款行為,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過橋”環節。
四是建立完善支農支小監測考核指標體系,主要包含經營定位、金融供給、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服務機制等指標。確保銀行金融服務可監測可考核可評價。對轄內農村商業銀行逐家制定監測考核目標,定期對達標情況進行統計監測和考核通報,并制訂和落實相關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杜曉山認為,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支持小微和“三農”方面受限于自身條件,面臨的問題可能更多。中小銀行受客戶、融資渠道、地域等因素制約,吸納穩定的低成本資金不具有比較優勢,在“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定價方面往往處于劣勢。為此,農村中小銀行應選擇差異化競爭之路。
一是充分發揮信息比較優勢。農村中小銀行區域化特征明顯,熟悉當地環境,應對業務覆蓋區域深耕細作,與各級政府部門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屬地信息資源優勢,科學識別小微和民企風險特征,精準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二是增加科技成本投入,達到行業較先進水平的信息科技服務能力,豐富服務渠道和內容,擴大服務輻射范圍,增加獲客能力。
三是走特色化經營之路。要充分結合所在區域小微和“三農”特點,以及特殊經濟環境,針對小微和“三農”的行業、集群特征,著力研發個性化、屬地化的產品和服務,逐步培養特色化經營能力。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