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定糧食產量,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同時,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目標,我國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調研時發現,在過去實行農村土地承包改革、分田到戶過程中,農戶地塊小、相互交叉的“插花田”模式非常普遍;同時,當前農民流轉土地意愿低的問題普遍存在,有些農民寧可撂荒也不流轉,非常不利于農業土地的適當規模化。
針對以上問題,劉木華介紹,有些省份正在嘗試通過“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政策引導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個別地方在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上自發探索這種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劉木華建議,可以在國家層面上探索制定“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不確地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首先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實施農戶土地“確權不確地”的政策措施,制定適合實際情況的工作指導意見。
同時,科學設置“確權不確地”的形式。事實上按照國家規定,土地確權是有兩種形式的,即確權到地(把土地確權到具體的農戶)、確股不確地(把土地換算成股份,股份具體到農戶)。“建議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實施兩種‘確權不確地’方式,一是確權確數不確地模式。由于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土地是重新規整的標準田塊,改變了原有的農戶土地形狀,因此可以給農戶確權并確定具體有土地的面積是多少,但不具體到地;二是確權確股不確地模式。該模式中土地沒有具體分到戶,而是換算成股份的形式分配到農戶;三是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多出的土地要收歸集體所有,為發展集體經濟服務。”劉木華具體說明。
在此基礎上,劉木華還建議,完善工作程序和適用土地范圍,保證“確權不確地”工作有序開展。完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土地要加強宣傳、加緊落實“確權不確地”工作;尚未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土地暫不實行“確權不確地”政策,以防止土地撂荒情況加重;對不適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土地(如山地、梯田等)不實行“確權不確地”政策。同時,要把好土地變更協議、確權協議、入股協議、權益分配等規范性文件的簽字確認、程序公正關。
此外,還需做好配套服務,確保農民利益。劉木華建議,對實施了農戶土地“確權不確地”方式后的高標準農田,鄉鎮和村級政府對高標準農田要做好流轉服務,使農民可以獲得相應的收益。
(農村金融時報 記者:孫金霞)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