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日前舉行主題為堅決打好防范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新聞發布會,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會上表示,當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只是取得階段性進展,很多風險的隱患還沒有完全消除,前期化解金融風險措施和成果也需要進行鞏固。下一步要繼續緊盯進行監管套利、加通道、加杠桿的影子銀行活動,包括同業投資、同業理財、委托貸款、通道類信托貸款等業務,要進一步鞏固前期治理成果。
一段時期以來,由影子銀行、同業、委外、通道等業務導致的資金脫實向虛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大痛點,大量資金滯留于金融體系內運作,在虛擬經濟中空轉,容易形成泡沫,致使金融系統自身風險上升。同時,資金未能落到實體企業,使融資難、融資貴成為困擾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頑瘴痼疾,這兩方面都導致了金融風險上升。
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解決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是關鍵。事實上,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虛擬經濟產生自實體經濟,更要服務于實體經濟。資金空轉根本原因是資本具有逐利性,始終會涌入最具套利空間的地方,特別在目前信息傳播迅速的背景下,出現信息套利、監管套利、跨期套利等模式,部分投資者早已不滿足于實體經濟傳統的盈利模式。
但是,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的意義應該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而主動化解金融風險,也要求積極引導資金回歸實體。金融業回歸本源,能強實抑虛,從源頭引導資金更多進入實體建設中去,提高實體經濟的利潤率,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壯大,從而有實力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出效率。同時,實體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進一步帶動了融資環境的改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正反饋的良性循環,實現“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的狀態。
從另一方面來看,引導資金回歸實體,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防風險的節奏。因為有些風險隱患大、涉及面廣,會影響到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這些風險的處置過程中,需要總體籌劃,分類處理,有序推進,根據實體的承受能力把握好處置的節奏和力度。這就與當前經濟金融工作的總體精神一致,均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強調政策的協調性,把握政策出臺的節奏和力度,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穩妥、有序實現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目標。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