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區銀行再次受到各方關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這為諸多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了轉型發展方向。
近年來,一些商業銀行積極利用社區銀行尋求網點布局擴張,另有銀行表示向社區銀行轉型。然而,火熱的背后不難發現,其發展情況并不及預期。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庫查詢,截至2019年1月3日,全國持牌社區支行約5827家,另有1265家社區支行退出運營,僅2018年12月就退出了115家。
事實上,當下一定比例的社區銀行只是局限于傳統銀行業務而設立,把銀行開進了社區,但其服務、營銷和產品都與以往傳統銀行網點沒有太多區別,未能改進和突破同質化這一僵局,社區優勢也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應該看到,社區銀行可扮演銀行服務下沉的角色,成為銀行完善零售生態的必要補充。眼下,破局社區銀行發展困境,還應立足定位,從社區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區別入手,將其差異化優勢發揮出來。
與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社區銀行所擁有的資本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都無法企及,但組織結構簡單、經營機制靈活富有創造力、風險相對較小這也決定了社區銀行將社區居民和中小型企業作為目標群體,而并非與大銀行目標保持一致,盲目爭取高端客戶與大型企業。
在服務內容、渠道、產品方面,社區銀行應緊貼中小企業和居民需求,靈活多變,及時轉化服務功能。例如,中小企業在創立初期不僅缺乏資金的支持,其財務管理人才也較為缺乏,管理制度尚不完善,這就要求社區銀行提供給他們的服務不僅僅是資金的供給基礎,還要有深層次的金融服務,為其提供資金理財、資金運用、風險咨詢等等。
同時,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去柜臺化、向智能化轉變也是社區銀行探索的方向。社區銀行可借此提升網點服務體驗和能效,細化功能分區,給客戶更新的體驗。總之,社區銀行只有融入社區場景,融入到社區居民的生活當中,才能收到理想的服務效果。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不是所有銀行都適合轉型為社區銀行。具備社區銀行特征和條件的,可以重點向社區銀行轉型,如大多數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和民營銀行等。但同時需要注意,轉型過程不能一擁而上,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