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近日發布的《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指出,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在文化、監管、商業模式、系統等四方面存在挑戰。有專業人士表示,大型商業銀行與BATJ等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形式大于實質”,因此大型商業銀行紛紛獨立組建金融科技子公司,進行研發和商業輸出。
的確,大型商業銀行與BATJ等互聯網巨頭開始合作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但仍未見太多成果公布。不過,可以預見的是中小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將會日趨緊密,特別是在大數據、移動科技、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以及由此衍生的風險管理、信貸管理等業務中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這是因為,中小銀行的資金和科技研發實力較大型銀行稍顯薄弱,像大型商業銀行那樣開辦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對中小銀行來說,負擔遠高于收益。特別是像農商銀行和城商銀行這樣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人力資源和科技儲備,都很難支撐其進行獨立的金融科技開發與應用。
對于中小銀行來說,選擇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能大幅降低開發成本,通過將對方已經成熟 應用的技術進行本地化移植,更能減少試錯成本。
另一方面,中小銀行的“船小好調頭”也為它們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小銀行的決策機制往往較大行扁平、高效,像農商銀行和城商銀行這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其決策鏈條比大型銀行短很多,出臺政策的速度相對較快。
此外,在金融科技方面,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多是一張“白紙”,對金融科技的態度相對開放,金融科技的移植和應用能夠更加“無痛”。
盡管潛力十足,但在與金融科技公司展開合作時,中小銀行仍需高度重視風險問題。在風險防控上,中小銀行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這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需求所在,但同樣也是風險可能被放大和暴露的區域。對此,中小銀行必須提高警惕,加強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防止新的風險隱患生成。
舉例而言,當前,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為銀行開發的信貸系統產品涵蓋了貸前、貸中、貸后的全流程,從貸前盡調到貸后電催能夠一手代辦。這固然為銀行節省了很多時間和成本,但在與類似的外部系統的對接過程中,某些流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盲區和空白,進而演化成某些風險隱患。這類信貸系統往往會提升放款效率和規模,一旦蘊藏著某些風險點,有可能會導致更大的風險。
中小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我們認為,在未來,中小銀行必然會繼續加強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以強化運營效率、客戶體驗和產品服務創新能力。但與此同時,中小銀行應注重與第三方公司的磨合,并加強合作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有效利用金融科技提升管理和經營水平,實現彎道超車。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