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規矩不成方圓。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日前召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專題會議指出,要抓緊研究制定必要的標準,加快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建設。
當下,建立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建設可謂勢在必行。騰訊金融安全聯合實驗室日前發布的《2018上半年互聯網金融安全報告》通過對全國數據監測發現,隨著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各種新式詐騙手法正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從傳統的以信用卡代辦、小額貸款辦理為由騙取小額手續費,到各種如非法集資、非法外匯交易、非法貴金屬等期貨交易、薦股類詐騙等,傳統的金融監管手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點與傳統金融業務相比不盡相同,以往適用于傳統金融的監管制度和技術在面對互聯網金融時未必完全適用。因此做好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建設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我們認為,要建立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夯實制度基礎,另一方面,要升級完善監管技術。
從制度基礎的方面看,我國目前尚未出臺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這就導致在實際的監管操作中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所以,在現行法律基礎上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應積極啟動相關的立法工作,理順各類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業務范圍,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細則,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體系。
同時,建立統一規范的自律制度的也至關重要。此前,各地互金協會曾分別公布地方性信息披露標準,但互聯網金融平臺在經營上存在跨行政區域、跨業務領域的特點,而各地方協會標準在政策理解和尺度把握上又存在差異,這導致信息披露標準效果有限。所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為全國性自律組織,應牽頭制定互聯網金融行業標準,從而保障全行業規則的統一,避免發生各地方自律組織各行其是,從業機構難以適從的情況。
在夯實制度基礎的同時,監管技術的升級完善也不可或缺。
在互聯網金融野蠻發展的初期,曾出現了諸多風險事件。對風險事件的處置,基本是事后的司法救濟渠道,相對被動。導致監管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針對依托新興技術而興起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部門在對其收集相關數據的過程中存在技術壁壘,無法及時準確地進行風險處置。
所以,監管部門也應與時俱進,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監管數據的收集、整合、共享的實時性,從而有效地發現違規操作,提升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和風險防范的及時性。
此外,還可以將“監管沙盒”一類的理念運用到監管上。其主要模式是創造一個“安全區域”,在該“安全區域”內,簡化市場準入標準和流程,在確保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允許新業務的快速落地運營,發揮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效能,并可根據其在沙盒內的測試情況準予推廣。
只有制度建設和監管技術上雙管齊下,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長效監管機制,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才能持續釋放正能量,在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