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業再迎監管新政,部分支付機構轉型迫在眉睫。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下發《關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通知》要求,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客戶備付金是指支付機構預收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也就是用戶充值在第三方支付賬戶里、還未花掉的資金,不屬于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近年來,隨著我國支付行業發展,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規模迅速膨脹,其影響力不容小覷。央行數據顯示,支付機構的備付金余額近3年增加了近3倍,從2013年的1226億元迅速上升。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機構備付金合計超過4600億元。然而,當前如此大規模的備付金卻存在被機構多處分散存放、不當使用的行為,可謂亂象較多,風險較大。由此看來,此時出臺針對支付機構的監管新政及時而準確。
據央行統計,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以自身名義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戶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機構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13個,最多的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達70個。此外,更有一些支付機構動用備付金購買理財產品或進行其他高風險投資,通過擴大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這些不規范行為無疑超出了支付機構自身經營范圍,偏離了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埋下了一系列風險隱患。
可以預測,上述舉措落地實施后,短期內,支付機構依靠客戶備付金盈利的模式會受到限制。未來,支付機構的利潤來源將主要依賴手續費收入,對行業盈利,尤其是中小型支付機構的經營與發展將帶來一定壓力。對此,《通知》指出,此次備付金集中存管設置了兩年的“過渡期”,這被業內人士解讀為給過度依賴利息收入的支付機構一個充分的轉型時間,以免影響支付機構的日常經營,導致一些機構經營困難。
我們認為,備付金集中存管的實施非常有必要,這是對加大對無證支付的打擊力度、出臺條碼支付規范、以及“斷直連,關通道”支付新規等加強支付清算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延續,是支付清算領域防控金融風險的具體舉措,此舉將倒逼支付機構加快轉型,實現收入結構的多元化與穩定增長。
從整體來看,央行對支付機構的監管正逐漸趨嚴,支付行業面對不斷出臺的監管新政,應在合規的基礎上,既積極求變、創新發展,也要對防范風險、無證經營、侵犯隱私、支付產品安全性不夠等問題進行規范。最根本的是,真正把心思放在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系統效率、支付安全和為客戶服務上。同時,加快轉型速度,積極應對市場變化,主動調整公司經營策略,進一步提高客戶服務能力,加強支付業務創新,守正出新,重塑支付服務市場地位,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