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在舉行的十九大“農業科技創新”黨代表集體采訪記者會上表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和關鍵是靠科技,科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有三個指標可以體現。”唐華俊介紹說,一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去年已經超過56%;二是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現在小麥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水稻、玉米的收獲環節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三是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提升。2016年穩定在96%,現在大田、園藝都實現了良種化。
唐華俊表示,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的進步和進展,具體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其中,在體制機制深化改革方面,農業部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方面作出了創造性的探索。以小麥、水稻、生豬等50個主要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組建了產業技術體系。把全國的科研機構、大學、企業都聯合起來,共同圍繞一個產品的科技問題發揮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2014年,農業部開始組建了一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這幾年來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在被問及“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科技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時,唐華俊說,一是要適應市場的需求,改善供求關系;二是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推進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圍繞這三個方面,科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表示。
第一,綠色投入品的開發、研究、運用提速。從農藥、肥料、飼料投入品上下功夫,推出綠色的投入品。去年農藥已經實現了零增長,化肥今年預計也能夠實現零增長。
第二,推出一系列新品種。現在的超級稻品質好、產量高,還有棉花、小米等市場效益很好,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與觀光農業的結合,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方面。推出了一大批類似油菜、桃花等特色的、受市場歡迎的、能夠提高改善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產品。
第三,創新技術集成。要想提高品質,單項技術可能很難發揮作用。因此,農業部把相關產業鏈的研究團隊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綠色增長的發展模式,針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種來進行推廣,提高品質、改善結構,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十九大報告里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創新驅動發展專門做了部署,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領域,我感覺差距既是潛力,也是動力,我們將根據十九大報告的精神,重點在基礎和原始創新部分進一步加強。”唐華俊說,在技術方面也要加強研發,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技術等,另外區域性的技術集成方面也需要加強。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