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同時明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表明,實體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而金融發展也與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充分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作用、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密不可分。如果金融市場投機交易過度膨脹,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實業部門和產業資本漸行漸遠甚至凌駕于產業發展之上,便會造成金融自我循環,形成泡沫,對經濟健康發展造成重大沖擊和嚴重損害。之前,我國金融業出了一些的“脫實向虛”、“自我循環”等亂象,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必須及時予以糾正。
回歸本源,扎實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部門的責任與擔當。如今,強調金融去杠桿、引導資金“脫虛入實”,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領域關注的重點。
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10月中旬,銀監會又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重點任務,持續發力,遏制資金脫實向虛態勢。
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把現代金融歸入產業體系中的一部分,這是對金融業本身、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金融通過服務實體經濟獲得自身發展,而實體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金融服務,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更加要求應把金融和實體經濟統籌起來考慮,要求金融業發展回歸本源,服務好實體經濟。
歸根到底,金融改革和深化都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基本原則展開。按照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應加強金融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中小企業等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同時努力降低成本,提高金融的風險管理水平。此外,實體經濟自身的提質增效也至關重要。應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改革,進一步加快實體經濟的發展步驟,使實體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發展的節奏相匹配。
金融服務好實體經濟,定位已經非常明確。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經過今年以來的整治,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不能掉以輕心,還需繼續加大整治力度。未來銀行業要繼續做好服務實體經濟工作,重點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三農融資、脫貧攻堅方面的融資。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必將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讓金融更好地為我國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