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工信部、銀監會等七部委近日決定共同開展為期3年的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以盤活企業存量資產,提高小微企業融資效率。
長期以來,小微企業飽受融資難、融資貴的困擾,小企業主對此苦不堪言。雖國家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舉措,推動金融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但是小微企業的實際感受與政策期望仍有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金融市場本身和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夠完善,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放貸需要小微企業提供土地、廠房等不動產抵押,而小微企業又缺少這些抵押物。與此同時小微企業擁有的大量應收賬款、存貨、設備等流動資產又得不到充分利用。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企業應收賬款總規模超過10萬億元,中小企業應收賬款約占總資產比重的30%。大規模的應收賬款如能加以盤活利用,將無疑是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的突破口。
事實上,中小企業局和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于2015年已在四川綿陽市開展應收賬款融資試點,這一創新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過程中,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推出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為資金供需雙方創造了高效、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3月末,該平臺累計促成小微企業融資1.6萬億元,占總融資金額的35%。
此次專項行動旨在進一步推廣應收賬款融資創新,讓更多的小微企業分享到我國金融創新的成果。然而,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應收賬款融資創新在實踐中還面臨諸多挑戰。應收賬款融資實現的前提是要能夠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回款,而這高度依賴于付款方的商業信用和支付能力。
從企業的應收賬款形成原因來看,一些是正常的資金占壓,付款方具備付款能力,一些是沒有付款能力或者說商業信用上已經是不良的應收賬款,甚至還存在一些虛構的交易形成的應收賬款。
那么,這就要求銀行機構在開展此類業務的時候,需要提高自身的鑒別能力和監控能力,做好風險防范,同時還需要銀行機構之間能夠共享企業信息,多維度掌握企業和付款方的動態。尤其涉及到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一旦一家企業出現付款危機則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任何一種金融創新都是雙刃劍,創新小微企業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是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要求,既能有效防止銀行信貸資金“脫實向虛”,又能鼓勵和扶持一大批小微企業健康發展。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創新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一些新的風險,要警惕被圖謀不軌者鉆了“空子”和“漏洞”,利用創新做文章,套取銀行的信貸資金,從而造成風險。
我們認為,在推動應收賬款融資創新的構成中,監管部門應搭建好信息共享平臺,構建風險防控機制,方便銀行機構能夠全面、及時掌握企業、行業動態,做到防患于未然。銀行自己也要嚴控流程中的各種風險,只有這樣,才能讓金融創新恰到好處,發揮實效。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