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是山區人民家家戶戶都有的農產品,為更好發展紅薯產業,使之成為貧困地區的一個富民產業,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縣龍潭河鎮黨委書記向平華向《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他建議在武陵山片區發展紅薯產業,助推農戶脫貧增收,實現全面小康。
向平華介紹,紅薯是投資少、畝產高、加工增值空間大的作物,一畝紅薯的收入相當于四畝玉米的經濟效益,但是武陵片區未能利用起來,存在紅薯利用率不高,加工轉化技術粗淺,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從而導致價格很低。
為此,向平華建議,對武陵山片區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紅薯產業的投入力度,國家要給還沒完全脫貧的地區給予政策性、財政性傾斜。
在向平華看來,武陵山片區許多集體經濟很弱,有一些鄉村甚至沒有集體經濟,根本無法發展起來,也失去了帶動百姓致富最便捷的途徑。
他認為,應以村為單位,成立合作社,形成產業鏈。以村為單位支持紅薯產業的發展,把紅薯作為重點扶貧主導產業,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路子,建立紅薯育苗和薯產品加工基地,免費為紅薯種植戶提供紅薯種苗,邀請專家對農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施行訂單農業保護性收購等一條龍服務,讓紅薯種植戶后顧無憂,讓村民只管種紅薯,由合作社負責生產銷售淀粉,粉絲。
向平華強調,要形成規模,進行產業化運作,對主導產業進行集中扶持、重點發展,比如可以考慮讓農戶每種一畝紅薯能獲得300元補貼,通過獎補激勵措施,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擴大紅薯產業規模。
此外,向平華建議,加大紅薯轉化率,形成產品附加值,確保幫助老百姓脫貧脫困取得實效,要努力在一根小紅薯上做“大文章”,要讓紅薯成為“致富寶”。例如慈利縣象鼻村通過成立香絲樂紅薯粉絲加工廠,將紅薯加工成淀粉,再制作成手工粉皮,一項深加工能使畝產業收入上萬元。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