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召開的又一次重要會議。會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農村農業工作的主線,總結“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三農”工作,分析當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為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指明了主攻方向和工作重點。
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盡管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自然災害頻發,我國農業農村經濟仍然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向優的良好態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結構性難題還沒有根本解決。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結構加快升級,而供給結構調整相對滯后,農產品供不應求和積壓滯銷現象同時存在,供需失衡的結構性問題日益顯現,成為制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突出問題。
因此,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
而此次會議的召開就傳遞出了將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信號。相比于上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這次特別強調“深入推進”。
具體而言,這次會議清晰闡述了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中央今年的另一項工作重點是扶貧,而扶貧工作主要對象大多集中在“三農”領域。從本質上來看也還是希望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真正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雖然增幅總體仍然高于城鎮居民,但較往年已經明顯放緩,為近13年來最低,也是2004年以來首次沒有高于GDP增幅。預計明年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農民增收難度依舊很大。
所以,怎樣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民從中獲益是此次改革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農業領域有很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實際運行過程中卻引發了不少新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部分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利于行業發展。因此,此次改革不僅要確保價格信號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還要讓農民可以根據市場價格信息自主選擇“種什么”的權利。在此基礎上,還可通過提高小麥、大米的托市收購價;繼續調減玉米、棉花的種植面積;提振已經市場化的玉米、棉花價格等調控手段重燃農民的耕地熱情。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還強調要著重培育農村農業發展“新動能”。今年以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發力,不再單純在數量上做加減法,而是從產業和體制上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因此,應繼續加大力度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開發鄉村旅游等路徑,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吸引外出農民返鄉創業工作,改善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的問題。
農業改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當前我國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農民收入的增減是檢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檢驗尺度和持久動力。只有讓農民成為農業經營效益的實際收益者,確保農民收入的增加,才能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真正使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使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使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