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熱議。無疑,弘揚“工匠精神”將帶動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那么,農商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打造百年長青基業呢?筆者認為也應把“工匠精神”融入農商行文化。
農商行亟需建立“工匠精神”文化。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德國制造”代表著結實、耐用和精美,是高質量的保證。“德國制造”的成功,與德國人嚴謹、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開。許多德國中小企業都有相同的成長軌跡——通常,中小企業會從一個看似不太起眼的細分市場開始“深耕”,不斷積累技術優勢,最終成為行業領跑者。目前,農商行文化還沒有形成讓社會公眾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口碑。弘揚“工匠精神”就是要讓農商行擁有他行難以復制的成功密碼和農商行獨有的核心競爭力。
農商行要建立“工匠精神”文化,精髓在于精益求精。在市場定位上就不能同質化,要差異化經營,精細化管理。城區農商行著眼于他行的“縫隙市場”,打造自己的特色產品;農村的則鞏固已有市場,做大做強。
一是深耕城區市場,推進城區網點轉型,按照智能化、輕型化、社區化、體驗化要求,把城區網點打造成社區金融服務中心,增強與社區居民的黏性。
二是深耕農區市場,鄉鎮支行既要抓存款,更要放貸款,還要抓好結算、電子銀行等全方位業務,針對鄉鎮支行貸款短板,開展“短板提升工程”,確保貸款份額穩步增加,客戶群體穩步壯大。
三是深耕商區市場,全面對接各大商業街道、商業樓宇、商業市場和商業園區,開展入戶調查建檔,挖掘商區金融需求,持續優化客戶營銷、維護和服務,構建銀商利益高度融合的新型合作關系。
四是深耕園區市場,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有前景、講誠信但暫時經營困難的企業,不抽貸、不停貸、不壓貸,采取展期、借新還舊、循環貸等多種方式續貸,幫助企業渡難關,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培育“工匠精神”更要以人為本,提高人員素質。在德國工廠,如果一個技師出現兩次以上的錯誤將面臨巨大的就職壓力。農商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要立足當前,謀劃長遠,有意識地培養、儲備后備力量,加強梯隊建設。比如選拔副行長要考慮將來作為行長的備選,特別是對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員工要通過交流、上掛等多種方式定向培養,提供各種平臺,全方位提高其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湖北孝感農商行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