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這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目標之一。5年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扶貧事業任重而道遠。
金融如何在扶貧攻堅戰役中發光發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董事長吳焰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今年的兩會提案就是關于保險如何來開展扶貧工作的。”他說,在實踐中他體會到,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保障、經濟補償和社會治理機制,在保護貧困地區生產力,提升貧困群體再發展能力,提高貧困人口健康服務可及性等方面可發揮積極作用,是精準扶貧、實現全面小康的可資利用的重要金融工具。
中國人保布局農村的時間并不短。從2007年到現在,人保集團構建的在中國農村的線下服務體系已經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鄉鎮。依托在中國農險業務領域第一把交椅的基礎,吳焰在今年政協提案中提出,保險是精準扶貧、實現全面小康可資利用的重要金融工具。
“保險機制可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提高貧困人口健康服務可及性。”吳焰在提案中寫到。他舉例介紹道,中國人保近年來在云南昭通等地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展民政醫療救助補充保險,利用民政醫療救助基金為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重點優撫對象購買商業團體補充醫療保險,放大了救助基金的保障效應和使用效率,提高了貧困人員的醫療保障水平,探索出了一條運用保險機制實施健康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保險機制還可以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能,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增強貧困群體再發展能力。通過發揮保障功能和增信優勢,保險能夠撬動信貸資金,有效緩解貧困群體借款難問題,創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貧的金融環境,在產業扶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吳焰還介紹,例如,中國人保在河北省阜平縣通過“保險+貸款”的金融扶貧模式,與地方政府開展聯辦共保,有效利用扶貧資金,開發推廣特色農業保險和成本價格損失保險,成為阜平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實施精準扶貧的助推器。
此外,吳焰認為,保險機制還能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機制創新,支持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欠發達地區發展后勁。
為充分發揮保險功能,完善精準扶貧機制,吳焰建議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把精準扶貧落實到發展生產上,在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保成本、保產量的基礎上,鼓勵保險機構針對貧困地區開發保價格、保收入的農產品價格保險和特色農險產品,切實提高對貧困地區生產力的保護。同時,充分利用WTO“綠箱”規則,進一步擴大財政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規模和范圍,特別是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業保險的專項支持力度。
其次,吳焰認為,應進一步創新救助資金發放方式,把精準扶貧落實到防止因病致貧返貧上,進一步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為困難群眾提供商業醫療救助保險,改變傳統按人頭平均發放救助資金的方式,借助保險公司的專業能力,將救助基金支付給那些看病后自付比例較高的貧困人員,扭轉過往醫療救助基金大量結余狀況,提升救助基金的使用效率。
吳焰還提出,要進一步加大推廣農村銀保互動機制,把精準扶貧落實到打通金融支持上,在貧困地區復制推廣“農戶+財政+保險+銀行”模式,面向貧困群體提供免擔保、免抵押的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同時,在發展貸款保證保險的基礎上,支持保險機構以自有資金或募集社會資本,采取助貸模式或專項基金等方式,直接投向“三農”。
吳焰還為中國人保集團勾勒了這樣一幅戰略藍圖:“依托目前的體系,除了把傳統的‘三農’保險繼續做好之外,我們希望能有所擴展。”在吳焰看來,擴展的方向就是超越傳統的保險,構建一個普惠性的金融服務體系。
“將保險的服務鏈與農民需要的金融服務和信息化服務相契合,是人保接下來在農村金融領域致力的方向。”據吳焰介紹,此前人保集團獲批可以試點在支農支小領域向農民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目前額度為50億元人民幣。吳焰認為,這樣一個服務體系實現了三個契合:“一是保險功能與傳統的銀行部分功能契合;二是傳統的金融服務與農民需要的信息化服務契合;三是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契合。”吳焰透露,目前人保正在打造面向“三農”的互聯網服務體系。
但吳焰也表示還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和監管疏通與支持。
“之前,我們也曾提出,中國的農業保險已經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體量,中國人保的農業保險已經覆蓋到全國,且保單終極風險由保險公司承擔。這樣,農民拿著保單再向保險公司做一個短期融資我們認為是行得通的。換句話講,用保單的風險保額作為小額貸款的質押,從金融邏輯上講是完全站得住的。這件事耗時兩年,直到去年農村工作會議上,才給我們明確可以執行。這兩年期間,我們還提出允許我們先做試點推廣,但只批下來了50億元的額度。在中國如此大的一個國家,50億元對于支農支小是不是額度過低了呢?”吳焰表示,“所以我在想,相關的政策是否應該與黨政要求更加契合,真正實現上下同欲呢?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更好地把勁往一處使,在新常態下能攻堅克難,打贏扶貧戰役,實現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6.5%-7%的目標。”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