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連斌 通訊員 石青
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的通江縣,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昔日的通江,革命史詩與理論光輝融合的紅色基因,歷史濃郁與風格獨特的文物古跡,紅色與古色相互交織。如今的通江,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在紅色和古色之外,增添了特色與綠色發展的無限動能。
近年來,農發行四川通江縣支行探索打造出“紅+古+特+綠”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產業線、生命線,助力老區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十四五”以來,該支行累計投放貸款近60億元,支持通江縣一大批黨政關切、人民期盼的重點項目建設,帶動服務脫貧人口10余萬人次。
串點成線讓紅色更顯情懷
8月份,通江縣山花頂隧道施工現場千名工人正全面趕工,諾水大道正全力攻堅,蜿蜒曲折的鄉村路正多點作業……
這背后離不開農發行信貸支持。據統計,“十四五”以來,農發行通江縣支行累計向通江投放農村路網類項目貸款近25億元,支持小魏路、通洗路、諾水大道、山花頂、美麗鄉村路等多條道路建設。
在紅色傳承的指引下,一條條寬廣暢通的紅色路,不僅將縣域內紅色景點串聯成線,也讓沿線居民過上了紅紅火火的生活。
活化利用讓古色煥發活力
通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革命文物數量多,種類豐富,活化利用價值大。
為推動革命文物資源與其他資源深度融合,該支行緊跟政策導向,主動對接地方黨政及文物主管部門,深挖革命文物與鄉村振興契合點,采取“紅色+文物+美麗鄉村”保護與利用融合發展模式,申報并獲批貸款2億元用于支持王坪鄉村振興示范村基礎設施提質升級項目建設,為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注入金融活水。
同時,為支持地方做好傳統古村落保護和利用,該支行組建工作組實地了解項目實施內容、資金缺口,申報授信3億元信貸資金支持16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的保護與修繕,并輔之以打造特色產業,讓靜默的古物“活”起來,讓塵封的歷史被“看”見。
立足資源擦亮特色金字招牌
“稻穗很飽滿,今年又是豐收年。”家住通江縣鐵佛鎮河西村的張大爺站在田埂上,滿臉洋溢著燦爛笑容。
河西村是該支行支持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地之一。近年來,該支行累計投放3.27億元貸款支持通江10.0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地塊零散、產出低下的“望天田”蛻變為成方連片、效益倍增的“高產田”,實現每畝糧食綜合產能提高近100公斤,帶動農戶年均增收2000余元。
同時,該支行緊扣縣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聚焦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創新探索“土地+種養循環”“土地+鄉村旅游”“茶葉菌菇+土地流轉”等發展模式,投放產業貸款近10億元支持通江銀耳、空山黃牛、青峪豬等特色產業發展,助力縣域造血功能持續增強。
點綠成金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通江高明湖是該支行8億元信貸支持的環高明湖經濟帶建設項目內容之一,通過架橋、修路、綠化、埋管網等達到荒蕪地治理、生態濕地建設、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如今,走在高明湖畔,陽光灑向湖面,粼粼波光與兩岸風景相映成趣。
近年來,該支行圍繞打造“綠色銀行”特色品牌,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從綠水青山常態化、產業發展綠色化、人居環境宜居化等方面為切入點,積極探索“林業+綠色”“農地+綠色”“基建+綠色”等信貸模式,以儲備林、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水利、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為重點,申報并獲批綠色類貸款50余億元,支持老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
接下來。農發行通江縣支行將持續探索更具特色的振興發展路徑,為老區振興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爭取更優惠的政策,共建廣領域、深層次的互惠互利的新型政銀企合作關系,為通江“一縣三地”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編輯 張明富 孫倩)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