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福建訊(通訊員游宗洪 陳曉英)三月的福建九龍江畔,春意盎然,鳥語花香。在欣欣向榮的新農村——“鄉村振興村示范村”漳平新橋鎮云墩村,隨處可見成片的食用菌種植大棚錯落有致排列在田間地頭,木耳種植大棚內,一朵朵“黑牡丹”,破袋而出,迎風綻放,“菌色”飄香。
“去年,因為家里蓋了房子,要購買菌棒種植木耳,需要全額現金支付,手頭上沒有那么多錢,正在犯難時,農行的客戶經理主動上門來給了我15萬元的貸款授信,我一家伙就購買了12萬棒的菌棒,今年木耳長勢非常不錯,你看這密密麻麻一大片,希望能賣個好價錢。”正在田間忙著采摘的木耳種植戶黃聚源,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黑木耳營養豐富,主要用于餐飲業、食品加工及醫藥行業等,有著“素中之葷”“素中之王”的美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近年來,新橋鎮按照“示范引領+全鎮推進”“串點成線、連線擴面”思路,以云墩村為中心點,以產業升級優化為切入點,全力推進傳統食用菌產業升級提質,種植木耳等食用菌也成為當地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來源。因此,食用菌種植已經成為新橋鎮農業支柱產業。全鎮目前共種植木耳約1億棒,年產量20萬噸,年產值約3億元;年種植香菇約2000萬棒,年產量1000噸,年產值8000萬元。
“木耳種植除大棚戶有政府補貼,但要購買菌棒、租種農田,每棒成本大約1.5元,僅此項,農戶大概種植10棒,就要投入10多萬元。冬天裝袋發酵,入春開始出木耳,一直到中秋節前后能收三、四茬,行情好的時候,一般第一、二茬資金才能陸續收回,三、四茬是利潤”。云墩村黨支部書記黃聚賢介紹說。黃書記靠著種植毛木耳先富起來,因此,他致力于致富領頭人,2012年被當選云墩村黨支部書記,在他帶領下,全村2000多人口有60%從事木耳種植,農民人均收入近2萬元。
像老黃一樣,種植木耳12萬棒,年收入大約10多萬元,扣除生活開銷,第二年種植木耳,需要通過金融機構籌措生產資金的還很多。
圖為農行客戶經理到木耳大棚采摘現場了解生產經營情況
“我們木耳種植、收購種植的季節性都比較強,農行的‘快農貸’,既快速審批、又能自助隨貸隨還,特別是農行近期開展‘減費讓利’,利率還很優惠,著實省了不少利息,農行的‘快農貸’真是幫了我們的大忙啊。”漳平珍太菌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曾佑太,他從80年代開始從事木耳產業種植,現在也是新橋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會長,不僅管理40多名社員的培訓,供應社員菌苗,還對社員生產的食用菌包收購、銷售。這些社員大部分也在農行辦了貸款。談到農行的“快農貸”,曾會長感概地說。
曾會長所說的“快農貸”是農行依靠大數據對農戶信用狀況進行精準“畫像”,無需資產抵押,農戶可以自助用信、隨借隨還的產品。據了解,為了加大當地木耳產業支持力度,自去年底開始,農行福建漳平支行改變傳統服務模式,下沉重心,“深耕鄉村”,所轄麥元支行組建“振興鄉村建設小分隊”,不僅認領新橋鎮10多個村的食用菌種植戶,還輻射周邊吾祠、靈地等鄉鎮,依托移動C3平臺和農行掌上銀行等,積極開展“惠農e貸”線上信息采集,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居民,納入白名單,做到“應授盡授”讓農戶不出門就能通過線上辦理貸款申請、還款續貸、支付結算業務。今年以來,該行累計深入鄉村服務180多人次,全力推進“惠農e貸”綜合服務。目前,農行該行“惠農e貸”余額5.92億元,其中,累計發放木耳種植戶933戶,金額9600萬元。
“有了農行的支行,下階段,我們不僅在食用菌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上進一步走實,更要在初加工、深加工等一條條產業鏈上爭取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黃聚賢書記動情地說。
從云墩“鄉村振興村示范村”一路走出,隨處可見一個個鋼架大棚整齊排列著,一層層菌棒擺放整齊,晾曬大棚里的晾曬架鋪滿黑木耳,采摘黑木耳的工人你追我趕場面。一條以生態引領、產業為本、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徐徐鋪開……
責任編輯:田耿文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