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河北訊(通訊員田崖 賈文杰 姚臻 張學浩)河北省張家口市位于北京市的西北方向,距北京市中心約180公里,與北京屬同一自然生態系統,是北京首都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在保障首都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方面居于特殊的生態區位。近年來,農發行張家口分行充分發揮“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職能作用,圍繞張家口市水利建設、生態治理、植樹造林、清潔能源等領域,持續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累計投放貸款110.78億元,先后支持相關項目29個,為打造碧水藍天綠野的張家口,推動首都“兩區”建設貢獻了政策性金融力量。
修復生態 養一方碧水
河湖生態系統,是水源涵養區的象征和水源補給功能的集中體現,也是首都水源涵養區建設的關鍵所在。農發行張家口分行緊緊圍繞張家口地區河湖生態修復、濕地保護、河道綜合治理,累計投放信貸資金10.8億元,先后支持桑干河流域綜合整治項目、官廳水庫治理及懷來縣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旱作雨養現代農業種植項目等3個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有效提升了張家口地區水源涵養能力。
▲官廳濕地公園建成后盛夏掠影
“初春候鳥遷徙,夏日荷塘瑤池,秋天蘆花飛雪,深冬萬里冰封,一年四季皆美景。”張家口市懷來縣林草局濕地辦主任陳濤看著眼前的美景,緊緊握住了農發行辦貸人員的手,感慨地說:“官廳水庫于懷來就像‘西湖’對杭州一樣重要,這多虧農發行的信貸支持啊”!
地處張家口市懷來縣和北京市延慶縣的官廳水庫,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庫,曾經是北京的供水水源地。然而,隨著近年來環境污染、水質惡化,官廳水庫退出了生活用水體系。加之近年來水庫周邊游客激增,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更加嚴重的威脅。2017年,河北懷來縣啟動了官廳濕地公園一期建設,準備修復濕地面積6萬余畝。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農發行懷來縣支行及時介入,融資融智融商融情,主動參與項目規劃,根據項目建設內容、融資需求特點等,設計專項融資方案,提供專屬金融服務,順利實現9.1億元貸款審批投放。
隨著信貸資金的投入,官廳水庫和永定河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野生動物的數量也有了明顯增加,千畝大綠灘的京津地區重要生態屏障也逐漸建了起來。
清潔能源 護一片藍天
風光發電是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推進大氣治理,緩解環境污染壓力的重要舉措。農發行張家口分行充分利用張家口壩上地區得天獨厚的風力、光照資源,以綠色能源產業為切入點,累計審批新能源貸款65億元,支持張北、赤城、陽原地區風力、光伏發電項目11個,實現上網電量年均增加27.11萬KWH,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5.82萬噸,既有效降低了煤炭消耗,又減少了污染排放。
▲張北縣光伏發電項目掠影
遠遠望去,一排排光伏電板整齊劃一,藍色多晶硅組件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像一片碧藍的海洋格外顯眼。摸著身旁的光伏板,村民陳號芳面帶喜悅:“看,這些深色的板板不僅能發電,還能幫我們增收呢。”這就是張北縣政府利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探索的現代農業與光伏發電相結合的“光伏+”生態產業扶貧新模式,將光伏產業作為“鐵桿莊稼”來種,打造老百姓自己的“陽光存折”。
隨著張家口分行2億元信貸資金及時投入,項目順利完工并實現并網發電,截至目前,累計發電量達到3.5億KWH,實現收入近3億元,惠及張北縣18個貧困村,幫扶1600戶貧困戶。
綠化造林 守一望綠野
森林和草場是構建首都生態屏障的主體。為有效擴大張家口林草生態空間,強化生態環境支撐,2016年以來,農發行張家口分行創新“統貸統還”貸款模式,先后分4批投放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貸款33.3億元,植樹面積159.21萬畝;推廣“土地+礦山修復”模式,以轄內宣化區5.1億元礦區生態修復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貸款為標桿模板,推動5個縣區開展礦山修復治理,為張家口地區提升綠化率,保護地質環境,構筑防風固沙生態體系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掠影
過去的萬全區過度開墾土地、開采礦山導致植被稀疏,加之沙塵暴災害時有發生,一度成為昔日的京津風沙源。為降低沙塵暴災害對京津地區的影響,萬全區政府決定實施土地綜合利用及林業工程建設治沙防沙。農發行萬全區支行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刻成立項目推進專班,強化客戶服務理念,創新信貸支持路徑,以“土地+林業”模式投放鄉鎮土地綜合利用及林業工程項目貸款3.5億元,推動萬全地區廢棄渠土地復墾,恢復為耕地、林草地,新增林地37.57萬畝,極大提高了當地森林覆蓋率,增強了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和水土保持能力。
同時,形成林果種植區8.6萬畝,每年可種植樹苗697.88萬株,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現在,當地沙塵少了,環境好了,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帶發展起來了,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變得越來越寬闊了。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