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保險具有風險分散和損失補償的功能。作為現代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巨災保險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障民生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較大影響。近年來,加強巨災保險體系建設的呼聲日益高漲。通過構建成熟完善的巨災保險體系,能夠有效應對自然災害風險,盡可能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災后生產和生活秩序的迅速恢復。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巨災風險保障工作,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對巨災保險的發展提出新要求。
2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強調,“積極發揮商業保險作用,健全保險體系,發展巨災保險”。2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對外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要求,“保險公司要優化巨災保險、環境責任保險等業務”。
一系列政策為巨災保險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指引,拓展了新的發展機遇。各地也在穩步推進相關工作,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例如,溫州市由保險行業協會牽頭,提升大災理賠服務能力。除了出臺相關政策文件,還建立重大災害分片區“包干”機制,并通過配套機制建設,如網格化管理建設、信息化預警監測點建設等,打造縣域試點保險大災理賠服務標準化建設。溫州市還在加強應急救援力量方面下足功夫。比如,支持保險機構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建設,并率先引入大災合作第三方機構,加快理賠進度。
“我們與市氣象局建立氣象證明服務改革聯動機制,保險公司直接通過氣象資料查詢服務系統查詢辦理氣象證明,讓數據多跑路,客戶少跑腿,加速理賠服務升級。”溫州市保險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巨災保險試點自2014年開展以來,在服務地方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四川實施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試點,構建“直接保險—再保險—地震保險基金—政府緊急預案”多層次巨災保障體系,累計承保居民1200多萬戶,提供風險保障金超3000億元,支付賠款超億元。可以說,地方性巨災保險經歷了從零星試點到初具規模的發展過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巨災保險共同體為全國6439萬戶次居民提供22.36萬億元巨災風險保障金。
增強巨災保險保障能力
近年來,我國各保險機構積極投身巨災保險體系建設中,邁出堅實步伐。
人保財險創新構建“多災因、多年期、多層次”巨災保險保障體系,打造覆蓋“保前辨識—保中控制—臨災預防—災中減災—災后復盤”全生命周期巨災風險減量服務模式,實現保前精準定價,災前預警,災中快速查勘、預賠快賠,持續提升理賠工作水平。去年,人保財險在臺風“摩羯”等近40起重大自然災害中提供保險賠償,通過地方性巨災保險為4.1億人提供巨災風險保障。
中國太平保險公司不斷加強巨災保險風險研究,擴大巨災保險業務覆蓋面,強化巨災風險管理機制建設,以實際行動助力國家巨災保險保障體系建設。
據悉,近日,太平再保險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提升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災害風險管理能力。雙方已在2024年啟動香港洪澇巨災模型研發,該模型建成后將有助于提升香港巨災保險定價能力。
但與此同時,當前在巨災保險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與難點。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看來,當前,巨災保險試點主要集中在廣東、四川等巨災風險集中的地區,整體覆蓋度并不高,導致部分地區在災害發生后缺乏足夠的經濟保障,影響災后重建的速度和效果。
從巨災保險實際運作來看,由于巨災風險發生具有不確定性以及可能承擔的巨額賠付責任,保險公司的承保積極性受到影響。另外,當前我國各類巨災風險數據仍十分有限,難以滿足巨災保險業務發展的實際需求。
周燕芳建議,應通過擴大試點范圍、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數據共享機制等措施,充分發揮巨災保險在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記者獲悉,下一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積極推動巨災保險發展,優化巨災保險發展政策環境,構建多層次巨災保障體系,提升巨災風險管理水平,提高巨災保險覆蓋面,增強巨災保險保障能力,逐步形成“保基礎保民生、高普惠廣覆蓋”的中國特色巨災保險制度。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