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美麗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和國有大型保險企業的積極參與下,作為普惠金融重要組成部分的普惠保險,供給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在保險產品和保險業務方面也有很多創新和實踐,總體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在理論體系、制度體系以及架構的形成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普惠保險仍存在諸多痛點。
近日,在2023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暨數字經濟開放研究平臺學術峰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上述話題從多角度開展了討論。
直擊痛點
北京大學長聘副教授姚奕認為,我國普惠保險發展的痛點主要在于可持續發展,即如何從機制上把普惠保險理得更順。
姚奕特別介紹了近年來針對中低收入人群的險種的變化。“自原保監會2008年印發《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試點方案》,各地逐步在‘三農保險’框架里對農村小額人身保險進行試點,到2012年試點已經相對成熟。隨后,為進一步擴大保險覆蓋面,將城鎮務工人員、低收入人群等納入農村小額人身保險保障范圍,且到2015年、2016年發展比較蓬勃,也在實踐中獲得很多經驗。但也是從那時開始,為配合脫貧攻堅戰略,保險公司針對低收入人群等由小額保險轉向扶貧保險,小額保險的說法提得越來越少。現在大家熟悉的‘普惠保險’則在2020年前后才出現。”
對此,姚奕表示,十幾年間,針對同樣的目標人群或類似政策導向,這類保險產品就變換了三四個不同的名字,而這一方面是由于其順著國家戰略不斷調整,另一方面也說明它有很多不可持續的地方,難以推廣復制。
在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董事會秘書邱彬看來,我國普惠保險的發展有三方面突出問題:一是可及性問題,即普惠保險能不能真正觸達到需要保險的客戶;二是可負擔性問題,即低收入群體愿不愿意、能不能夠支付得起普惠保險所需要的相應成本和費用;三是可持續性問題,即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互動能不能使普惠保險制度得到持續發展。
具體來看,邱彬表示,目前保險營銷方式及客戶分散性、地域性、廣闊性給可及性造成很大困難,特別是邊遠地區人群,普遍對保險不了解、不認同、有懷疑,在溝通過程中成本較高,保險觸達他們的難度也比較大。同時,目前中國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可負擔性也是目前發展普惠保險面臨的突出問題。
可持續性方面,邱彬介紹,由于普惠保險交費水平比較低,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籌資能力有限。此外,在推廣發展普惠保險的過程中,保險公司需投入銷售成本、信息技術成本等諸多成本,但渠道比較有限,最關鍵的是小額普惠保險還會面臨保險欺詐及漏洞,風險管理代價較高,保險公司收益有限,這也導致了保險公司發展普惠保險的積極性和意愿不高。
“除上述三個方面外,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即政府在普惠保險方面的作用。普惠保險最大特點是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公益性,也就是說具有準公共商品的特點。因此,政府對行業可持續發展有監管指導服務的作用。”邱彬說。
武漢大學寧波國家保險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齊子鵬表示,發展普惠保險的底層邏輯是引導保險公司以社會價值最大化而非商業利益最大化作為普惠保險經營原則,將保險做出公益化。
瑞再研究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戴鑫表示,普惠保險發展的痛點主要集中在普惠保險、普惠產品的公益屬性以及商業和持續性等根源性矛盾上。
戴鑫認為,普惠產品能成功,首先要具有比較強的經濟價值,也就是說它需要達到經濟規模效應,從而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的基本要求。
探尋路徑
實踐中,我國普惠保險發展在監管政策以及保險公司能力方面均有短缺,這其中也包括社會對普惠保險認知較淺、誤區較多。那么,在普惠保險賽道上如何補短板、有所為,專家、學者也給出了不同的建議。
在解決普惠保險發展的痛點堵點方面,邱彬認為,第一,需要完善銷售渠道,使產品能夠觸達目標客戶;第二,需要政府在普惠保險發展中發揮有效的監管和指導作用;第三,需要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信息科技的應用,打通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之間的通道,使產品觸及更多客戶。同時,保險公司要改善自己的服務和形象,提高投保人對保險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一是賠得少;二是不好保。”采訪中,談及普惠保險難以快速發展的原因,茶道燕梳創始人謝躍表示。
針對賠得少,謝躍認為,還是要使“惠民保”賠付多一些,讓大家感受到它的惠民性。在此過程中,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支持。
針對普惠保險發展的根源性矛盾,戴鑫建議,在探索普惠保險的發展路徑方面,保險公司產品開發、創新應有更廣泛的視角,比如,可根據一些場景或特定環節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開發和創新。
“對于普惠來說,由于其產品要求價格比較低廉,需要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采取全維度支持、引導和鼓勵。在服務屬性上,當前普惠保險還沒有標準化的市場架構,亟須各個層面的監管部門以及行業組織加速推動健全。”戴鑫表示。
在科技應用方面,戴鑫認為,保險行業自身能力建設對普惠保險的發展將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保險公司需要積極探索AI技術、生物識別技術等科技信息化手段與傳統技術創新結合,形成新的經營發展思路。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