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耿文
“幸虧有保險為我們生豬養殖戶提供保障,我的養殖規模這兩年擴大了不少,收益還可以。現在有了這個芯片,感覺買的保險更值了。”廣東郁南縣桂圩鎮的生豬養殖戶老張告訴《農村金融時報》記者。
近日,在由郁南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部門專業指導,中華財險云浮中心支公司成功試點應用“動物電子芯片”技術,開展豬類養殖保險精準承保工作。
據中華財險有關負責人介紹,“動物電子芯片”能夠智能記錄生豬的身份信息,每一頭生豬具有了可溯源的“電子身份證”。相較于傳統耳標,電子芯片操作簡便、標識精準、可溯源、更具耐磨性,可為養殖戶提供更便捷的承保、理賠服務,降低經營風險。
近年來,我國針對生豬、牛等牲畜的養殖保險在保險產品、技術方面不斷創新,通過應用最新的現代養殖科技成果進行精準化管理,實現養殖險業務承保真實,理賠有據的數字化轉型,引導養殖戶全面參與,服務質效全面提高。
政策性生豬保險穩步推進
為促進生豬生產發展,自2007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能繁母豬補貼,啟動母豬政策性保險,完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支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給予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等一系列措施。
這些措施的落地實施,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廣大養殖戶發展養豬業的積極性,生豬產能逐步恢復,生豬存欄上升,母豬補欄增加,規模養豬發展加快,豬肉市場貨源充足。同時,生豬養殖政策性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險保障功能持續發揮,成為農業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施政策性生豬保險可有效轉移和分散養殖風險,養殖戶投保不僅享受財政補貼,一旦出現損失且損失在保險責任范圍內時,保險機構將及時給予相應賠付,讓養殖戶短期內恢復生產能力,消除后顧之憂。”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原為四川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陳育林此前表示,這體現了政府和保險業對農業、農民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支持和保護,是從根本上化解農業自然風險、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水平提高的必要措施。
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惠農政策,政策性生豬養殖保險的穩步推進,有力增強了養殖風險保障,有效提高了養殖戶的防災防損能力和災后恢復能力,為養殖戶撐起了“保護傘”;同時,對于落實農業產業政策和國家強農惠農政策、促進“三農”事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創生豬保險“1+N”模式
作為全國生豬生產和消費第一大省,四川還是全國唯一的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為更好服務全省生豬保險產業,滿足生豬養殖產業的各類保障需求,8月18日,四川省生豬保險“1+N”工作推進會在成都召開。會上發布了全國首創的生豬保險“1+N”模式。
據了解,“1+N”中的“1”是指行業統一推出“川豬保”商業性生豬保險產品,作為政策性養殖保險的補充;“N”是指各農險經營主體圍繞“增品、擴面、提標、減量”創新生豬養殖環節保險。
“此次創新推出生豬保險‘1+N’工作模式,是四川省農業保險供給側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是探索推動政策性險種與商業性險種‘雙輪驅動’,進一步加快四川省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四川省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促進生豬產業行穩致遠,我國相關保險機構不斷提升農險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生豬保險產品不斷豐富,為廣大養殖戶提供“省心又省錢”的農險服務。
以平安產險四川分公司為例,目前,除了在全省21個市州開展政策性生豬業務外,平安產險四川分公司已嘗試在部分區域推進商業性生豬保險試點。截至今年7月末,已在四川的27個區縣落地商業性生豬業務,商業性生豬保費1864萬元,為474.6萬頭生豬提供風險保障50.7億元。
生豬“保險+期貨”的推出,以生豬期貨價格作為保險產品中的價格指數確定目標價格和賠付標準,引導養殖戶及時了解未來市場價格走勢。在此基礎上,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以生豬期貨價格作為標的的保險產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生豬養殖企業(戶)無法直接在期貨市場分散風險的問題。
走出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歷經10多年探索和發展,我國生豬養殖保險得到了飛速發展。
從保成本的生豬養殖保險到保價格的生豬價格指數險,再到以“保險+信貸”“保險+期貨”等方式的應用,全方位應對養殖戶的風險和需求,并根據各地產業發展的特點不斷因地制宜開拓創新,走出了獨具自身特色的生豬養殖保險發展之路。
“未來,在生豬保險產品的推進過程中,保險業要著力實現‘從單一供給向綜合供給、從被動供給向主動供給、從量的供給向質的供給’的三個轉變,通過靈活創新的產品服務推動農業保險提質增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一級巡視員祁建華說。
中華保險集團公司保險研究所副所長吳學明表示,隨著保險服務方向及內涵的延伸,將出現散戶、規模戶(養殖社區)、大客戶、專業戶等的客戶定制化保險服務。同時,也將出現生豬產業鏈、流通產業鏈、預制菜產業鏈、品牌產業鏈、飼料產業鏈、育種產業鏈、期貨服務鏈等的保險產品體系化的趨勢。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